据荷兰媒体报道,一项由荷兰舆论调查小组EenVandaag进行的大型调查显示,近五分之一的荷兰成年人曾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,其中不少人遭受财务损失和心理创伤。然而,其中仅有约三分之一的受害者选择报警。
此次调查涵盖超过21,000名公众意见小组成员,结果显示,有22%的受访者曾被网络犯罪成功锁定。其中,最常见的诈骗形式是网络钓鱼,多达91%的受访者表示收到过可疑邮件或短信。而最具破坏力的则是在线购物欺诈,12%的受访者表示在网络商店或交易平台购物时被骗。
在所有案例中,有51%导致实际财务损失,另一些人则遭遇个人数据被滥用或声誉受损。一些受害者表示,即便金钱问题已解决,心理阴影却仍然存在。
一名受访者回忆自己在电话诈骗中受骗:“对方自称是Visa卡客服,过程看起来很正规。钱被盗后,才接到真正客服的电话,对方帮我封卡并退款。我很羞愧,因为一切太正常了,根本察觉不到。”
调查还打破了“年长者更易受骗”的刻板印象。数据显示,年轻人与65岁以上人群同样容易成为受害者。不过,两者受害后的影响有所不同,27%的老年人表示事件后仍感焦虑或对他人失去信任。
一位年长者讲述了自己在交友软件上遭遇感情诈骗的经历:“她几乎要骗走了我的钱,多亏朋友提醒我。虽然没被骗钱,但对人性的信任被严重打击了。”
此外,老年人往往损失更大。年轻受害者多数损失金额在100欧元以下,通常源于网购失败;但在65岁以上的群体中,每三位损失者中就有一人称损失超过1,000欧元。
一位女士则回忆自己被冒充亲人的诈骗经历:“对方假装是我儿子,说急需1,900欧元交罚款,我信了,就转了过去。”
尽管网络诈骗频发,但仅有36%的受害者选择报警。许多人表示由于金额不高、银行已赔偿,或觉得报警“也没用”,便未采取行动。还有人表示,警方只允许记录事件,而不能立案。
在报警者中,仅12%案件最终有人被逮捕,其中约一半案件最终获得定罪。
防范意识不足,多数人仍抱侥幸心理
尽管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“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”,仍有七成表示自己认为受害风险很低。约半数人承认自己在网络安全方面“还有提升空间”,如更换密码、安装防病毒软件、使用VPN等。但尤其是在年轻人中,不少人表示“不采取额外防范措施”,只靠“多留心”和“常识判断”。
小伙伴们,你们有遇到骗子吗?欢迎在文末评论区分享你们的故事。
信息来源:nltimes.nl
|
|
|
|
|
|